首页 > 最新动态 > 航迹璀璨,江山多娇
最新动态
航迹璀璨,江山多娇
2024-09-1917

栏的话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展现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系列成就,展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民航振翅高飞的新图景,中国民航报推出《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大型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新疆实地调研采访,记录民航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为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献礼,敬请关注。


铺开地图,中华大地如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华北地区正是雄鸡“心脏”之所在。

数千年前,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这里曾作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战场,见证了无数有志之士的理想追求,铭记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重生巨变的重要时刻;如今,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其开放程度和创新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站在历史长廊里回望,新中国民航同样肇始于这里。75年前,两航起义的先辈们仰望苍穹,眼中闪烁着对祖国的热爱;75年来,一代代民航人不忘初心,续写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故事。

循着华北民航的光辉航迹,让我们一同感受前人坚守的如磐初心,聆听变革发展的铿锵足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描绘华北民航发展的壮丽画卷。


见证发展奇迹



燕山莽莽,太行巍巍,海河汤汤。75年前,在百废待兴的艰难起点,华北民航克服困顿苦厄,奋勇起飞。

1949年11月9日,12架飞机在香港起义,飞回北京、天津,史称“两航起义”。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加速了中国大陆解放进程,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奠定了基础。

部分起义人员和家属在抵达天津后合影留念

抵达天津的两航起义人员签名

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民航成立后最早开辟的两条国内航线——天津—北京—汉口—重庆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从这里启航。从此,在新中国的天空中,有了一张逐渐密集遍及祖国各地的航线网。

1950年8月1日,“八一”开航,工作人员为北京号剪彩做准备
此后,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民航院校,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民航通用航空专业飞行队伍,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诸多“第一”让华北民航名副其实地享有“新中国民航摇篮”的美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华北民航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期间,华北地区机场年度旅客吞吐量最高达1.95亿人次(2019年),年度货邮吞吐量最高达254万吨(2018年),年度起降最高达157万架次(2018年)。”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局长辛天河向记者展示了华北民航75年来的高光成绩。

我们踏上北京首都机场辅路,试图实地探寻华北民航75年发展的刻度。在烈日下,道路两旁的树木高耸挺拔、郁郁葱葱,绿叶交相辉映、遮天蔽日,使这条路成为林荫大道。沿着首都机场辅路一路向前,仿佛穿过一条时空隧道,走到尽头,眼前赫然出现一座苏式建筑,将我们带回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

这座最早的首都机场航站楼如今挂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客舱服务部的牌子,华北民航人亲切地称之为“0号航站楼”。美丽的空姐拎着行李箱往来穿梭,她们正要奔赴五湖四海,为全世界的旅客提供优质服务。这里曾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航站楼和大型民用运输机场。

“1958年3月,首都机场建成,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在当时的远东地区居于前列。那时,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航线网络已初具规模,连接了当时全国21个省会级城市。”首都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长益说。

建于1958年的首都机场“T0航站楼”

一座航站楼、一条飞机跑道,架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的空中桥梁。回头望,这里见证了大国外交“跨越太平洋的世纪握手”,曾与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历史节点同频共振,也曾创造连续两年旅客吞吐量破亿的辉煌。向前看,航站楼内航班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航班信息,标志着一次次跨越山海的抵离。在这里,不到70秒就有一个航班安全起降。这里连接53个国家的87个国际航点,拥有全国最多的洲际航点。6小时航程,抵达泰国普吉,拥抱碧海蓝天;10小时翱翔,置身于泰晤士河畔,尽享英伦风情;11小时抵达埃及,游览古老的金字塔。“中国第一国门”越开越大,迎接全世界的每一位来宾。

“随着‘ChinaTravel’(中国游)的持续火爆,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红利愈发显现。今年上半年,首都机场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班量大幅增长,达到3.54万架次,同比增长139.3%;旅客吞吐量累计达到68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91.6%。”首都机场股份公司总经理韩志亮向记者展示了这一亮眼的成绩单。

首都机场俯拍图

“中国第一国门”自诞生至今始终在创造神话,而在67公里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投运续写着新的传奇。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兴机场投运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至此,首都北京再添新引擎——一座城市,两大机场,比翼齐飞。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虽然建成投运后即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艰难负重,但在疫情形势好转后,大兴机场第一时间恢复国际航班、加密国内航班,发展屡创佳绩。2023年,北京大兴机场共保障旅客3941万人次,正式进入3000万级机场行列。截至今年8月12日,北京大兴机场累计保障进出港旅客3008.9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1.85%,提前60天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大兴机场党委书记李勇兵告诉记者:“自开航以来,大兴机场累计有65家国内外和地区航空公司入驻运行,目前运营航线189条,通达国内外182个航点,通航全球22个国家”。

截至今年8月12日,北京大兴机场2024年累计保障进出港旅客3008.9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1.85%,提前60天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本报记者汪洋/摄)

双枢纽燃动双引擎,为北京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华北民航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奏响发展“协奏曲”



今年暑运期间,在大兴机场廊坊城市航站楼内办理值机手续的旅客络绎不绝。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程辉拖着行李箱来到这里,准备带孩子去广州旅游。

扫描身份证件,打印登机牌,登上直达机场的免费巴士……程辉很快便完成了值机和行李托运手续。“廊坊城市航站楼启用后,排队等候的时间更短,乘机出行十分方便”。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重点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投运不仅开启了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篇章,而且打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便捷的轨道交通、完善的空中航线,让京津冀旅客体验着从家门到舱门的快捷。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十个年头,作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的触角已延伸至京津冀的各个角落。2024年7月18日,随着邢台褡裢机场正式通航,京津冀地区10个规划机场全部通航运营,北京“双枢纽”机场发展蹄疾步稳,天津、石家庄两地机场区域航空枢纽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三地四场之间的交通网络也越织越密。

“随着京津冀机场群的发展,区域机场旅客吞吐量由2014年的1.1亿人次最高增至2019年的1.47亿人次,增长了约34%。2023年,京津冀机场群开通国内外航线990余条,通航航点超过300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23亿人次,较上一年增长244.5%;完成货邮吞吐量155万吨,较上一年增长19.9%。与国内其他三大机场群相比,京津冀机场群客货运量增幅均为最大。2023年,北京两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229万人次,预计2024年将超过1亿人次并创新高。”辛天河细数京津冀机场群10年来的发展成果。

协同发展静水深流,又触手可及。

持续畅通以石家庄机场为中转枢纽的“大中转”通道,石家庄机场逐步打造形成“需求全覆盖、业务全融合、产品全功能、服务全流程”的特色空铁联运服务品牌。通过河北机场旅客服务平台,空铁联运旅客可享受一次性预约免费餐食、免费住宿、行李寄存等“从家飞—乐享空铁”多项专属服务。截至2024年8月底,石家庄机场累计服务空铁联运旅客超800万人次。与此同时,石家庄机场充分发挥天然中转优势和河北省内机场一体化管理优势,依托张家口、秦皇岛、承德等地区草原游、冰雪游、海滨游等全域全季旅游资源,持续深化“航空+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带动省内机场协同发展。10年间,石家庄机场中转联程旅客占比从0.3%提升至12%,增速达到了100%以上。

“我们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聚焦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志表示。

近年来,石家庄机场还从航班截载时间、航班靠桥率、航班正常性、航班滑行时间、行李提取时间、旅客中转时间六个方面入手,优化服务标准和保障流程,不断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和乘机体验,打造最便捷机场。截至目前,石家庄机场航班截载时间缩短至27.14分钟,在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一;靠桥率达94.76%以上,在华北地区排名第一。

“虹吸效应”弱了,辐射带动强了。

7月5日晚,天津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全货机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起飞,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短暂停留后重新启程,于6日凌晨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在天津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秦连升看来,这条货运航线的开通,将成为服务京津冀地区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全新着力点。

在民航领域工作多年,秦连升见证着京津冀三地心手相连、越走越近的变革历程,也深感航空货运行业迎来了发展良机。“我们不断优化货运网络布局,让新航线在区域间建起快速通道,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推动货运发展上,天津滨海机场逐步构建起全货机与客机腹舱互为补充,国内和地区通航主要货运枢纽,国际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北美和欧洲的货运航线网络。2019年,天津滨海机场冰鲜水产品进口货量同比增长213%,药品进口货量同比增长146.3%,具备进口冰鲜水产品、苗木、药品、进口水果、食用活体水生动物5项指定口岸功能。2023年3月,天津滨海机场物流公司与天津港东疆物流板块等4家公司合作,完成第一单空海两港联运出口货物交付,共同开创新的业态合作模式。2024年6月,天津滨海机场全面推出陆运货物转航空运输的陆转空货物服务产品。

天津滨海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运志表示,“打造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是国家赋予天津滨海机场的定位,是我们区别于京津冀其他机场的根本特征,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以物流中心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航空货运,是天津滨海机场错位发展的关键。京津冀协调发展10年来,围绕自身在京津冀机场群中区域枢纽机场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定位,天津滨海机场大力增强货运保障能力,推动空海两港深度融合,加快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步伐”。

协同发展的10年,在京畿大地上,“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服务“国之大者”



8月29日,随着第一架身披国旗的C919划破长空,其机尾经典的凤凰图案与新喷涂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国航正式引进国产大飞机。

“我们的国产大飞机C919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机型,不管是在设计和性能方面,还是在操控的感觉和人机交互等方面,它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为C919机型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能成为C919的飞行员感到骄傲。”在下机接受记者采访时,国航C919机长王岩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产大飞机事业的深情寄语,保证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任务,让国产民机飞出安全、飞出品牌、飞出效益,确保国产大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平稳翱翔。”

护航大飞机,助力中国梦,国航矢志不渝。作为我国唯一载国旗飞行的航空公司,国航引进并运营C919,让国产大飞机身披国旗翱翔蓝天,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续写载旗使命、彰显载旗担当。

在悠悠的时光长河中,国航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华北地区,亦是国内较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国航不仅在国内外航线上为旅客提供卓越服务,更胸怀大局大势,将忠诚铭刻心间,将责任和担当牢牢扛在双肩。

1974年,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开通,成为我国通往西方国家的第一条航线;1981年,北京—上海—旧金山—纽约航线开通,中美之间有了首条直飞航线。这些航线都是由国航前身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飞行总队执飞的。

1988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正式成立。改变的是体制,不变的是对国家的忠诚担当。在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重要的任务面前,国航肩负起政治责任,承担了大量重要特殊保障任务,始终与祖国共同前进——1997年,圆满完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庆典活动的专机任务;2008年,“圣火号”包机承担奥运圣火传递任务,飞越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座城市,抵达国内45个机场,总行程达11.4万公里,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单机在外连续飞行时间最长、飞行地域最广、飞行距离最远等8项历史纪录;20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撤侨行动,第一时间派出包机撤回滞留利比亚的中国公民;2020年,面对疫情突袭,国航与华北民航各单位严守国门防线,确保抗疫驰援不断线、重要航线不断航、全球供应不断链、复工复产不断路;2022年,按照“最高标准、最强配置”选派人员加入机场运行团队,实施“最强部署、最严措施”,以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保障的“最佳状态、最优效果”。

载旗航空代表着国家形象,也意味着义不容辞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航积极响应,主动当起民航“一带一路”领跑者,在最短时间内对“一带一路”航线进行布局。此后短短3年间,国航先后开通北京—孟买、北京—伊斯兰堡—卡拉奇、北京—明斯克—布达佩斯、北京—约翰内斯堡等航线,进一步为中国与中亚、欧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便利。

随着服务国家倡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获得了“中法合作奖”“中国—匈牙利人民友谊奖”等奖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今,国航执飞的“一带一路”相关航线已达61条,通航37个航点、28个国家,日均98架次,为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门不骑马,飞机行八方。

很多人不知道,内蒙古虽地处偏远、路遥人稀,民航业却异常发达。除了开车、乘高铁,坐飞机正成为当地人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前不久,内蒙古机场集团传来捷报:2024年上半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所属机场自1956年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共保障运输起降12.4万架次,同比增长21.3%,运输起降恢复率超全国11.1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干支联通率为20.5%,内蒙古为100%;全国支支联通率为0.6%,内蒙古为38.9%,2024年将达到41.6%。

内蒙古民航业何以如此发达?带着问题,我们一路向北。

盛夏时节,内蒙古迎来了旅游旺季。在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飞机起起落落,在空中编织着繁忙图景。

“以前去呼伦贝尔,得坐飞机先到呼和浩特、再中转,或者选择坐火车,既不方便又累人。现在当天就能在阿拉善左旗与呼伦贝尔之间往返,只需要4个多小时,真是太方便了!”旅客张女士说。

张女士体验的正是今年7月2日新开通的航线,也是国内最长的支支航线——阿拉善左旗—包头—呼伦贝尔。

从“折返飞”到直线飞,内蒙古人民深刻感受到民航带来的快捷。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八区、东七区、东六区3个时区,东西距离2400多公里。从最西边的额济纳旗自驾前往最东边的鄂伦春自治旗,要不眠不休地开31个小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域环境、社会需求等,决定了飞机是最快捷、经济的选择。”内蒙古机场集团董事长陈建军说。

自2010年起,内蒙古机场集团以锡林浩特机场为试点,创新建立“支线快线”运营模式,通过“小机型、大密度、高客座率、低票价”的公交化、大众化方式运营。

2021年9月,内蒙古首条支线机场间的联通航线——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顺利首航,“支支通”航线市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得益于民航局和自治区的重视和支持,内蒙古支线航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构建起干支通达、内外畅联的航线网络,让百姓出行越来越便捷,并相继取得了支线航空发展试点、通用航空短途运输飞行小时数全国第一、中国民航第一个落地“干支通、全网联”的省(区)等成绩。今年7月,我们提出了确保安全、改善服务、提升效益的实践标准,将继续为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飞机而不懈奋斗。”陈建军对记者说。

如今,内蒙古的航线网络越织越密。55条“支支通”航线,亲民的票价,72.7%的平均客座率,专属的中转服务,让当地人民切身感受到航空出行的便捷与高效,机场候机楼内留下了很多首乘旅客欣喜的笑脸、年迈父母看望儿孙的温暖画面、无数家庭出行的欢声笑语。

如果说干支航线网络如同动脉和静脉,那么通航短途运输网络就是其中的毛细血管。

在鄂尔多斯,聚焦“小机型、小航线、小航程”的通用航空运输,鄂尔多斯机场积极融入民航“干支通、全网联”航线网络,累计开通6条短途运输航线,并于2022年3月成为全国首个“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服务网络试点机场。

与地广人稀的鄂尔多斯不同,在华北地区最南端,山西通航集团则依托太原尧城机场,积极开辟国内短途运输航线,优化“贯联山西、通达省外”的短途运输航线网络。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短途运输旅客超过3.2万人次,成为国内短途运输航线密度最大的省份,航线数量、飞行量和运输量位居全国第二,实现了短途运输从“有”到“优”的跨越。

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从华北平原的最北到最南,我们感受到意气风发的蓬勃朝气,触摸着可感可及的中国式现代化民航图景:抬头望天,航线越织越密;低头看地,人流、物流熙来攘往。俯仰之间,华北民航连通世界,风生水起。

当前,华北民航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加速基建补短板,紧锣密鼓推进首都机场提质增效、建设大兴机场卫星厅,对石家庄机场、天津机场、太原机场进行改扩建,迁建呼和浩特机场;提高航线网络通达性,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优势互补的京津冀机场群格局,稳步恢复和增开国际航线,完善支线航线网络,满足广大旅客日益增长的美好航空出行需求。

放眼燕赵大地,蔚蓝的天空中涌动着澎湃的发展活力,华北民航正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全力翱翔于青云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阔篇章。

来源:中国民航报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航报2024年9月13日1版)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